一部《随园食单》馋了无数人。
清代“顶流”、美食家袁枚的随园,也是老饕们神往之地。随园长什么样?
9月23日,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承办,南京市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协办的“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罗尔纲史学馆开展。
展览现场
展览共展出书画、玉器、瓷器、砖雕等文物近百件,让观众在文物中纵览园林的妙、趣、美;尤为吸引人的是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随园图卷》,再现了袁枚随园的雅致。
近百件文物再现园林的雅趣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中国园林最早起源于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秦汉时演变为专供帝王理朝、游乐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消极遁世思想盛行,山水园林逐渐形成,到唐宋时发展为写意山水园。元明清时期,一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园林荟萃,盛极一时。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袁蓉介绍:“历史上,南京就有很多园林。明代,南京有园林130多座,清代有170多座。门东、门西、清凉山、进香河一带,都曾集中了大量私家园林。”
红绿二色莲瓣吸杯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园林湮灭在了历史中。不过,园林的雅致留在了书画、瓷器等文物上。红绿二色连瓣吸杯、《随园图卷》、黑地梅花纹瓷瓶、汤贻汾绘《蕉石扇面》……“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分“观合 园色如许”“见微 匠心独运”和“见心 诗意栖居”三个部分,共展出书画、玉器、瓷器、砖雕等文物,集中展现园林之美,让观众得以透过这些文物组合,管窥古人倾注其中的巧思才情。
薄胎粉彩人物瓷瓶
粉彩山水人物纹瓷盖罐
袁枚三百金购买的随园长这样
瞻园、芥子园、愚园、随园……明清时期的南京,转角就能遇见“园子”。
众多的园林中,袁枚的随园是顶流中的顶流,亭台楼阁,是老饕们心向往的地方。
随园图卷 林象棻
《随园三十六种·续同人集》袁枚(编)
南京市博物馆藏林象棻绘画的《随园图卷》、袁枚编的《随园三十六种·续同人集》、袁枚题写的“书仓”匾额……展览现场,有关随园的展品特别吸睛。
书仓匾额 袁枚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孔令琦介绍,随园在南京清凉山余脉小仓山一带,清康熙年间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后归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袁枚用三百金购买。太平天国时期,因清军长期围困天京,为解决粮食供给,随园被开垦成耕地。
“袁枚买了园子后,因‘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又把隋园改成了‘随园’。园中有南北两山,建筑主要集中在北山。袁枚在园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收藏了大量的诗文书籍、金石篆刻。其藏书处被命名为‘书仓’,藏书30万卷。”孔令琦说。
200年前,进香河一带园林多
现在的进香河是一条路,不见河;但在200年前,进香河岸边园林多,汤贻汾家的园子就在这一带。
汤贻汾是江苏武进人,博才多艺,琴棋书画皆能,其画受董其昌影响,风格闲淡超逸。晚年寓居南京,筑琴隐园。太平军攻破南京时,投池以殉。《清史稿》言:清画家闻人多在乾隆前,自道光后卓然名家者,唯汤贻汾、戴熙二人。
异石图扇面 徐云程
这次展览,汤贻汾的《蕉石扇面》展出,通过画面,可以看到古典园林的精致。汤贻汾的《爱园图》原件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这次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孔令琦介绍,《爱园图》是200年前南京进香河路的真实描绘,进香河上有船只往来,岸边就是爱园,很有古典园林的范儿。他说:“200年前,进香河一线园林众多,有集园(爱园)、琴隐园、窥园、也园、红雪楼(蒋士铨的园林)等园林。”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胡玉梅/文 钱念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