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淮安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苏北腹地”向“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跃升,千年运河滋养的淮安重塑发展坐标。2023年,淮安经济总量首破5000亿元大关;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持续强劲,GDP突破5400亿元,7.1%的增速不仅在江苏独占鳌头,更领跑长三角地区。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长三角媒体看淮安”一行,走进淮安,探寻这座城市如何实现向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跃升。
项目密码。“十四五”期间,淮安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导向,连续五年以“新春第一会”部署项目攻坚,工业投资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淮安平均每周新签约亿元产业项目18个、新开工11个、新竣工8个;50亿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达34个,其中19个实现首期竣工投产。新增1个国家级、3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在江苏1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淮安13项增幅位居全省前三、8项位列第一。龙头项目牵引效应显著,中天钢铁投资202亿元打造全球领先的轮胎钢帘线生产基地,年产能将占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天合光能追加投资50亿元建设高效光伏电池项目;本土企业今世缘酒业2万吨酿酒项目正式投产……
枢纽密码。淮安地处长三角北部几何中心,300公里半径覆盖超1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京沪、宁淮、徐宿淮盐、淮连等四条高速公路在淮安城区周边交会,宁连、淮扬一级公路穿城而过,公路交通发达。2020年,被誉为“江苏脊梁”的高铁线,连淮扬镇铁路通车,使淮安融入全国高铁网;淮安涟水机场1.5小时航程辐射三大城市群及日韩,空港枢纽地位凸显。水运优势持续升级。盐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推进,“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转型。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居全省内河首位,并获马士基航运内河CCA业务港资质。“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助力淮安打造长三角北翼物流中枢,“123出行交通圈”,即1小时市域通勤、2小时畅行长三角、3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加速成形,为产业落地提供强劲区位支撑。
营商密码。2024年,淮安67项营商环境改革获省级以上表彰,“拿地即开工”重大项目占比等指标全省第一。天合光能项目创下行业纪录,32天完成签约至开工,156天实现产品下线。现在,天合光能在淮安连投5期,实现电池25GW、组件20GW、切片25GW,无论是投资规模、投资强度都是史无先例。淮安还通过创新举措助力服务民营企业,全国首创“边说边办”政务模式,108类“一件事”淮安域通办联办;创新建立“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三极”工作机制,常态化实施“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全流程“四即”快速审批服务模式;加强政务数据超级管理员机制建设,实现435类电子证照、证明、材料共享;在全国设区市首创全流程、全要素、全事项、淮安域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推动财政奖补资金直达企业、直达基层;推行数字化“联合图审”改革,创新开展“并联审、容缺办、降费用、桩基先行”等九项举措。
产业密码。淮安以工业强市为战略,深度对接长三角产业分工,加快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如今,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三块千亿级产业集群已成为淮安产业的“压舱石”。2024年,淮安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比重达78.1%、较“十三五”末提高23.1个百分点。
人才密码。来到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园,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科教产业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葛玉海向记者介绍,淮安经开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聚焦“创新之核”建设,持续深化“才聚淮水畔 智汇经开区”人才工作品牌,构建了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人才生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靶向引才,精准对接产业赛道;产教育才,双向奔赴破解需求;暖心留才,深化“千企百校”协同创新行动;协同用才,发挥产业发展优势。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淮安正以项目为锚、枢纽为翼、环境为基、产业为核、人才为源,书写长三角北部中心城市的现代化答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