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汉服“出圈”,他们是见证者

峨冠博带,衣袂飘飘,一颦一笑,梦回千年。

这几年,汉服火了。不仅马面裙作为汉服单品,出现在各个场合。其他类汉服,也成为大家旅游出片的钟爱之选。

汉服能有今天的热度,不仅得益于服饰研究者的支持、汉服商家带动的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水准的提高等,也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推动。

盐城这群汉服爱好者,见证了汉服的“出圈”。

 刘洋玉和女儿


语文老师:喜爱汉服12年

盐城建湖初中语文老师刘洋玉今年30岁,已“入坑”汉服圈12年。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了刘洋玉及其女儿。她身穿唐朝齐胸襦裙,头挽发髻,手拿腰扇,披着帔帛,女儿则穿着改良款汉服,眉间点着花钿纹样,宛如两个古代人款款走来。

“你看,我这次穿的唐装上窄下宽,传统的蓝粉配色,是商家参考古画制作的衣服。古人的审美还是很好的,我出门前婆婆还夸衣服好看呢。”刘洋玉指着衣服介绍道。

“汉服是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一种概称。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是唐宋明制汉服,女子汉服唐代齐胸为主,宋代大多数抹胸配对襟褙子齐腰裙,明代稍保守些,领子较高,衣服上也会使用扣子。”刘洋玉说,夏天如果想清爽些,穿唐宋制汉服就蛮好的。

 刘洋玉在弹古琴


谈及为何会和汉服结缘,刘洋玉回忆,“2012年,我刚到盐城师范学院上大学,有个社团招新的学姐穿的就是汉服,当时就对汉服一见钟情。后来同届同学创办了国色今人汉服社,我立马加入了这个社团。”

“因为加入国色今人汉服社,让我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刘洋玉说,“每周三社团会有固定活动,向同学们介绍汉服起源和发展等,也会教做汉服发型。印象深刻的是大一的18岁成人礼,这是按照古代礼仪来做的,记得我当时穿的是曲裾,大四毕业时社团又办了送老生晚会,有汉服展等节目,很是热闹。”

“不过说实话,那时候了解汉服的人相对少,穿的人也少。我们社团一群汉服爱好者对于汉服未来的发展有过畅想,很开心的是,现在的‘汉服热’正符合我们的设想,感觉愿望成真了。”说到这里,刘洋玉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

随着这些年大家对汉服的接受度和喜爱度越来越高,刘洋玉不仅会穿汉服出门,还给女儿买了穿。她的家人在其耳濡目染下,也觉得汉服很好看,奶奶也会给孩子买了穿。

今年,刘洋玉还把汉服带到校园里。五月份,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初赛上,刘洋玉带着学生准备了节目《木兰辞》,“我们让学生穿汉服朗诵诗词,同时现场表演射箭、击鼓等。学生们觉得很有意义,既参加了活动,也了解了传统文化,学了射箭、击鼓等技能。”

“现在大女儿6岁,二女儿2岁上托班了,我终于又腾出手来了。”未来,刘洋玉在穿汉服弘扬汉服的同时,准备把七年前买的古琴重新拾起来,自学练习古琴曲。

 徐正


影像技师:从热爱到传承

医生?汉服?可能一些人不会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不过南京鼓楼医院盐城分院医学影像科技师徐正却是个资深汉服爱好者,他还致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出生于1991年,从小跟着外公长大,记得小时候外公就爱写毛笔字,还有个邻居老爷爷也会教我阅读古诗词等。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是半文半白的《前后七国志》,看不懂就会问外公他们。”徐正说。

工作后,徐正加入了一段时间Cosplay圈,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盐城汉服组织,渐渐地喜欢上了汉服。

“因为盐城是陆秀夫的家乡,我和同袍接手策划组织了陆公祭,当时我是初献官。此后还一起做起了传统礼仪节日活动。”徐正说。

在一次上巳节活动上,徐正又认识了洑森涛。2022年底,由洑森涛担任主理人的诸夏弘院成立。“巍巍乎诸夏,郁郁乎人文”。工作室主营古琴、茶学、礼乐、传统服饰、天文历法和文献古籍研究等,每年也会举办花朝节、上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公益活动,徐正也会参与。

“我们做活动,希望尽可能地复原传统礼仪,包括服装也会考究,尽量要符合历史。”徐正介绍,“如果做朝代主题活动,我们会按照相应朝代的服装来穿,比如举办以唐为主题的上巳节,大家会穿唐制汉服;如果举办祭祀活动,我们会穿祭服深衣;如果天气较冷,我们会穿风格偏厚实的衣服,明制上衣高领,穿得多些。”

在诸夏弘院的入口处,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一套重达五六十斤的甲胄。“这是山文甲,我家里还有一套宋代的铁浮屠,在射箭等表演活动上,我也会穿这两套甲胄。”徐正长得微胖,外加络腮胡,穿上一整套甲胄,宛如古代武士。

“大家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有写到宝玉爱吃胭脂。”“这次制作口脂使用的油是我泡了半年的洛神花油”……最近,诸夏又开了非遗体验课,包括手工口脂、古籍装帧、活字印刷、木刻板画等,颇受欢迎。

其中,三次手工口脂课由徐正上,他分别穿了直裰、唐圆领袍、宋圆领袍,希望在让大家了解传统手工的同时,增进对汉服的了解。

“我刚‘入坑’汉服时,因为父母对其不太了解,很反对我做汉服的相关事情。不过由于我的坚持,以及现在汉服的普及,父母已经不再反对我了,有时候我们做相关活动,他们还会带朋友来捧场。”徐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一开始我对汉服是热爱,没想到后来穿汉服、喝茶、做传统文化活动等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徐正说,未来,他希望和同袍们一起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洑森涛


返璞归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一个符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座古镇,流淌千年的水;一袭汉服,魂牵千年的情。自2013年创立以来,西塘汉服文化周已发展成为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参与度的礼乐文化、汉服文化活动。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汉服同袍齐聚西塘,都为了同一个理由——对汉服的热爱。

“我认为显著的‘汉服热’出现在2018年左右。从一年一度的西塘汉服文化周能窥见一斑。2018年开始,我在路上遇见汉服行人的频率较之往年有明显增加。”洑森涛说,另一方面,汉服的兴起得益于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以前我们穿汉服出行,只有沿途行人可以看到。但是2018年左右,人们会将自己或他人身着汉服的照片视频上传到自媒体平台,从而吸引大量关注,有人进而会自发地去认识和了解汉服。”

不过,在洑森涛看来“汉服热”的落脚点应是回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将汉服“去角色化”。“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大家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自媒体上目睹大量汉服题材的图文视频。当他们看到这些汉服场景所呈现出来的或浪漫或悲情的形象时,有时会下意识地给予其角色化定义,比如看到深衣就是‘书生’,看到襦裙就是‘丫鬟’,看到精简干练就是‘将军锦衣卫’……”

洑森涛觉得,汉服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华美与精致,更在于其内在的深厚与丰富。但是在强调文化和审美功能的同时,也要看重汉服最根本的服饰功能。服饰功能是衣服的最基本功能,也即御寒取暖、遮蔽身体的功能,这也是汉服乃至任何一件衣服的“初心”。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菲

(洑森涛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