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菲菲 记者 顾潇)24小时巡逻、24小时向居民游客开放、先后开展社会救助2000余次、抢救被困人员1200余人、结对帮扶10余户、累计看望帮助一千余次……扬州市广陵区消防救援大队东关街专职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践行“竭诚为民”的誓言,坚守在灭火防火一线,筑起古城街巷的“防火墙”。
扬州市东关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全长1122米,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每天,东关街上游客熙熙攘攘,当人们路过东关街83号时,一处停着迷你消防车的古宅,总是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这里就是扬州市广陵区消防救援大队东关街专职消防救援站。2009年10月起,10余名消防员常年驻扎在这里,服务周边居民和游客,守护古城的安宁。
东关街专职消防救援站肩负的是5.09平方公里扬州古城的消防安全防范和火灾扑救任务。扬州古城历史悠久,很多宅院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现有重点文保单位153处、历史建筑56处,但狭窄的街巷、传统的砖木建筑及密集的管线和居住人口,让消防安全这副担子显得格外沉重。
消防救援站里的消防员来自全国各地,可当人们问起古城内的街巷名称,这些小伙子却个个都显出了“活地图”的水平。这样的熟悉程度,源于每天他们都会轮流走街串巷开展流动巡查。每天上午3遍,下午3遍,晚上2遍……站长张华峰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东关街的每一处大街小巷。消防救援站至今延用每晚打更的做法,通过敲锣提醒居民防火防盗,每班岗数名消防员背负50多斤重的灭火装置,用心发现查处每一处威胁居民安全的火灾隐患,平均每人每天的巡逻步数超过2万步,被大家称为“古城打更人”。
在扬州古城,防火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灭火。张华峰告诉记者,在古城区域内现有传统民居建筑100余万平方米,民房约40余万平方米,其中41.2%是清代、民国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电气线路年久老化,并且房屋间的防火间距不足,建筑密度高,发生火灾时,极易燃烧蔓延造成火烧连营和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古城里的老人是防范火灾的薄弱环节,老人们消防安全意识薄弱,一开始对消防员上门宣传还非常抵触。“我们经常要吃闭门羹,甚至还要被当做坏人。”张华峰和队员们没有气馁,一次不成就再来一次,后来他们还找到了“捷径”,“我们发现老人们喜欢参加社区的活动,我们便经常到社区做志愿者,和老人们混个‘熟脸’。”通过和老人拉家常,为老人打扫卫生、做饭、理发,消防队员们和老人们很快就熟悉了,很多老人都说自己有几个“消防队儿子”。
现在,队员们不仅定期为老人上门检查,传授火灾防范知识,还给老人们用上了“秘密武器”。“这是智能烟感报警器,已在辖区安装了4000多台。”张华峰告诉记者,万一居民家中发生火灾,报警器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通过手机App向执勤点报警。“多亏了这台报警器,不然我家损失就大了。”居民丁大爷说,几个月前的一天,他在躺椅上睡着了,煤气灶上菜都烧干了,报警器响了自己才醒。“他们前阵子还为我更换了老旧的插线板,太贴心了!”
目前,东关街专职消防救援站已经为4000多户居民安装烟感报警器、为7000余户老旧居民住所电气线路换线穿管,如此繁重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正是得益于消防队员们和居民们已经“打成一片”。
广陵区消防救援大队东关街专职消防救援站不仅是消防安全执勤点,还是便民为民的服务点。他们在消防救援站里设置了“古城消防雷锋岗”,院内设置歇脚休闲区域,向游客提供免费茶水、免费充电、医疗等服务,提供止血包扎、防暑降温等药品。同时,每一名消防员也都是志愿者,他们走进社区为周边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组织关爱老人活动。从2009年至今,消防救援站开展各类“学雷锋”活动2000余次,累计服务居民、游客数十万余人次,还与10余户独居老人、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结对。 2022年3月5日,扬州市广陵区消防救援大队东关街专职消防救援站还被评为“江苏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从灭火救援到日常巡查,再到消防宣传和便民服务,消防员的身影出现在东关街各个角落,筑起古城街巷的“防火墙”。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