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现代快报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走进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




现代快报讯 2021 年 5 月,现代快报启动 " 我是红色文化志愿者 " 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0 名青年记者担任 " 红色文化志愿者 ",走进江苏 30 个红色场馆,学习党史并担任讲解员。7 月 15 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作为一名志愿者讲解员,带参观者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走进大王庄,重走新四军四师的奋斗之路

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半城镇南部、洪泽湖西畔,占地 86 亩,内有彭雪枫、邓子恢、刘瑞龙等革命先辈的 19 处旧居,以及新四军四师师部、军营等。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葱郁的竹林,穿过竹林,就来到了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战争年代的硝烟已经远去,如今这里安静而平和,看着墙上的历史照片和展厅中央陈列的枪支、刺刀,仿佛被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记者在馆内讲解

当天,现代快报记者为半城镇文旅集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讲解。1942 年 12 月 17 日、淮北区党委、淮北行政公署、新四军四师司令部分别移驻大王庄合署办公,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此之前,司令部的位置还是三间庙,而四师的将士们就在这里,开展了长达三年的艰苦战斗。1942 年 -1945 年期间,四师先后两次袭击马公店,又取得了三十三天反 " 扫荡 " 斗争的胜利,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淮北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进一步巩固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特别是 1942 年 12 月 10 日的朱家岗守备战,将士们还击落了敌军的一架飞机。



△新四军将士名录

四师司令部正式移驻大王庄之后,不仅带领战士们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还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3 年春天,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和师长彭雪枫在一次散步时,偶然发现大王庄的水井离村子非常远,取水很困难。两人一拍即合,便发动将士帮村民重新修建水井。大王庄人为了纪念,就将这口井命名为新四军井。在司令部旧址不远处,还专门设置了村情馆,村民经常到这里和将士们拉拉家常。

彭雪枫留下 " 三件宝 "

提到新四军,就不得不提到彭雪枫。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杰出指挥家、军事家,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全民族抗战时期,他除了带领将士们解放了数百万群众,还留下了 " 三件宝 ",分别是拂晓报、拂晓剧团和骑兵团。在现代快报记者的带领下,参观者们一起了解了三件宝背后的故事。



△彭雪枫

1938 年 9 月 29 日,彭雪枫在豫南确山县竹沟镇创办了拂晓报。当时四师既没有饷源,也没有后勤供应,彭雪枫便发动群众,好不容易才弄到到两只铁笔、一款钢板、两桶油墨、一把油刷、一块木板和半桶蜡纸,就靠这些简单材料,办起了报纸。



△拂晓报

如今,在司令部旧址的展厅内,摆放着几份拂晓报。报纸的纸张虽然已经泛黄甚至有这些破损,但无论是印刷还是排版,都十分精美。" 哎?这里怎么还有一份今年的拂晓报?" 半城镇文旅集团工作人员陈超看着展柜里一张 2021 年 4 月的报纸,向现代快报记者发出了疑问。" 是的,因为直到现在,拂晓报都是安徽宿州的机关报。"



△拂晓剧团

三件宝的另一宝,就是拂晓剧团,在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里,就复原了演员们曾经演出的小剧场。进入小剧场,极高的还原度让参观者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木质长椅、红色幕布 …… 就连演员们的化妆间里,也摆上了化妆镜和首饰盒,甚至还有剧本。

" 还有一宝呢?" 听了记者的讲解,参观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

" 三件宝的最后一宝,就是骑兵团。"

" 哦!怪不得刚才看到院子里有马厩呢。"



△骑兵团

1941 年 7 月底,新四军四师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了四师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议上,彭雪枫深刻反思了津浦路西新四军四师失利受挫的原因就是没有一支能有效地对付敌军骑兵的骑兵团。于是,在彭雪枫的提议下,骑兵团很快筹备起来。1941 年 8 月 1 日,四师骑兵团成立大会便在淮宝县岔河镇胜利召开。为了支持骑兵团,彭雪枫还把自己心爱的坐骑送给了骑兵团,最终骑兵团没有辜负众望,还曾创下一个团追打国民党骑八师,致使敌军丢盔弃甲的神话。

参观结束后,半城镇文旅集团工作人员段小康站在大王庄誓师广场的名录墙前久久驻足。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以前只知道在抗日战争中,有很多革命先辈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今他看到名录墙上一个个烈士的名字,了解了背后的故事,心中有了更深的感触。" 革命先辈脱下军装其实也是普通人,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我们要感恩他们,永远记住他们。"



△记者在馆内讲解

记者手记:

初次来到大王庄,除了周边金黄的麦田和司令部旧址门前葱郁的竹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彭雪枫创办拂晓报的故事。在拂晓报办公旧址,我看到了当年的打字机和木板,房间里隐约还能闻到油墨特有的香气。闷热的环境和昏暗的灯光,让我明白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有多么幸福。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现在进行采访,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联系采访对象,可以乘坐地铁、公交或是打车前往采访地点,写稿子也是用电脑和采编系统,十分方便。而在 80 多年前,拂晓报的记者到一线采访,面临的是敌人的枪炮,随时可能会牺牲。采访回来后,就在这样昏暗、闷热的房间里,用铁笔、钢板刻字,再刷上好不容易弄来的油墨,最终印在纸上。如果错一个字,就要整版重刻、重印。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彭雪枫依然坚持把报纸办了起来,还办得有声有色,让我这个后辈不由得心生敬意。

我想,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更应当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顽强意志,继承他们的新闻理想,把最真实的声音传达出来。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赟 / 文 王曦 / 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