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探寻“品重柱石”精神!现代快报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


现代快报讯(记者 吉沐耘 吕洁/文 郑芮/摄 郑芮/后期)近日,现代快报策划启动“我是红色文化志愿者”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0名青年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走进江苏30个红色场馆,学习党史,并担任讲解员。6月11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南京工运纪念馆,探寻王荷波“品重柱石”精神。

△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工运纪念馆担任讲解员

南京工运纪念馆

中共南京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

6月的南京,潮湿闷热。上午9点,南京工运纪念馆广场,几位老人闲坐聊天。在他们正对面,有一间平房,江南民居造型,砖木结构,南京工运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这里,就是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南门浴堂街34号。中共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浦口党小组就诞生于此。

据悉,旧址建于1919年前,当时是一个新建的浴室。2012年,南京市总工会对纪念馆进行整修,整修后的南京工运纪念馆由纪念馆广场和纪念馆展厅两部分构成。纪念馆广场上铜质雕塑为中国工会会徽,选用“中”“工”两字呈圆形重叠组成,象征中国工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


△南京工运纪念馆

提到南京工运纪念馆,离不开一座厂和一个人。这座厂就是浦镇机厂(现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这个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王荷波。

1921年3月,王荷波领导工人成立浦镇机厂“中华工会”,包租了这间浴室作为办公地点。1922年秋,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浦口党小组成立,王荷波任组长,这里也是他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

△南京工运纪念馆里的澡池

如今,纪念馆的核心位置——澡池,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简朴却不简单,历经岁月沧桑。

1923年2月,一场惊天动地的工人运动,在这里商讨、谋划。在王荷波带领下,2月9日,两浦铁路工人进行了“二九”卧轨斗争,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书写了南京工运史上的光辉一页。

△王荷波

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

“品重柱石”王荷波

志愿者洪石华,从2008年起就是南京工运纪念馆的“守护人”,这一守,已经13年。她的父亲曾跟王荷波是同事,在父亲口中,“这个伯伯,儒雅、和善、个子非常高”。

王荷波,原名王灼华,1882年出生在福建福州,祖籍山西太原。1916年,34岁的王灼华背井离乡,考入浦镇机厂做钳工。夏天,水网密布的浦镇,荷花盛开,生机勃勃。后来,王灼华改名王荷波。

纪念馆里,有一块木匾刻着“品重柱石”四个字,不少参观者都感到疑惑、好奇。

△工友送给王荷波的“品重柱石”木匾

作为浦镇机厂工人的王荷波,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被工人们亲切的喊做“王大哥”。在担任工会领导工作中,王荷波更是严于律己,公私分明,账目清楚,深得信赖。在他40岁生日时,工友们凑钱送给他这块木匾,上面写着 “品重柱石”四个字,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1927年10月,王荷波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牺牲时,年仅45岁。据相关史料记载,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坚贞不屈,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遗嘱中特意提到“一定加强子女的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我相反的道路”。其“品重柱石”的共产党员本色永垂青史,始终激荡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间。

记者手记:致敬这样一群“红色守护人”

很惭愧,身为南京人,第一次来到这里,也不甚熟悉革命先烈王荷波。感谢这次,能以“红色文化志愿者”的身份补上这堂课。

南京工运纪念馆,“藏”在一片旧民居中,隐秘而伟大。一百年前,附近居民或许时常能见到“勇敢而努力的战士”王荷波带着一群工人,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百年后,浴堂街青石板路车辙印还在,仍有一群志愿者,饮水思源,继承着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

纪念馆“守护人”洪石华就是其中之一。13年来,她的“参观签到簿”早已成为“红色档案”,上万人来到这里参观、学习。纪念馆里每件文物,她都如数家珍。这里,已经成为另一个“家”。

顶山街道金汤街社区浴堂街党支部书记樊小露等多位讲解志愿者也是这段红色历史的“守护者”。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她们有着本职工作,仍坚持义务讲解多年,这背后,熟读党史资料、请教专业讲解员指导,哪一样不付出着时间和精力。

还有“王荷波宣讲队”“王荷波义工联盟志愿者协会”……在王荷波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代又一代人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品重柱石”的精神落地生根。

作为“红色文化志愿者”,能以他们为师,入脑入心讲好红色故事,是我的幸运。

守初心担使命,这样一群“红色守护人”,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和学习。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