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扬州大学地下埋着千年水涵洞,29年前建大楼曾让了两米


现代快报讯(记者 庄剑翔 文/摄)近日,扬州《双桥街道志》开始编纂。在志书中,提到了一处鲜为人知的古迹:唐代水涵洞。据记载,这处水涵洞位于扬州大学校园内。1993年扬大综合大楼修建时,水涵洞重现天日。而为了保护这处排水涵洞,综合大楼的选址向西侧“让”出了两米。

现代快报记者多方探访,了解了这处水涵洞的规格和挖掘、保护的过程。

大学综合大楼移动2米让出水涵洞范围

《双桥街道志》中记载:扬州大学唐代水涵洞遗址位于北纬32°23'07.0",东经119°25'06.0",海拔高程8米,水利设施遗址,面积21.6平方米。在扬州唐代罗城南墙西段,即今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校园内。



△铺设双层栅栏的木地栿及西侧洞壁下沉状况(东—西)

水涵洞建筑面积为21.6平方米,正南北方向,建在南城墙的基础下,水涵洞为圆券顶长条隧道形式,宽1.8米、高2.2米、残长12米。洞壁中腰距涵洞底0.5米处,平铺一层木隔板,木板架在两侧洞壁上,木板之间留有空隙。于水涵洞中部设置双层木栅栏,两层木栅栏间隔2.4米。涵洞顶用砖券砌,为一券一栿,里券用砖直立砌,外券用砖横立砌。这种形制的水涵洞是首次发现。既有排水功能,又有防御能力。



△水涵洞结构复原示意图

此次发掘的砖木结构的水涵洞,为研究唐代扬州的城市建设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3年江苏扬州城考古队发掘以后,为了保护唐代水涵洞,扬大综合大楼向西移动2米,让出水涵洞范围,将其就地填埋。

考古专家回忆:抢救性发掘保护住了这处重要遗址



△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

经过多方查找,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一本《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这本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方联合编著。其中,记载了考古专家蒋忠义回忆的水涵洞发掘过程。



△西侧洞壁南端的砖砌闸板槽

“水涵洞位于扬州市大学南路口西侧,即唐罗城9号南门之西30米处。”蒋忠义在书中回忆,1993年,扬州大学建综合大楼时发现了这处遗址。挖楼槽基坑时,基建部门首先挖到水涵洞券顶砖,开始认为是古墓。出于好奇,在未报告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的情况下,基建部门自行挖掘,将发现的券顶砖打碎掀开,后发现许多横隔方木,木材全部被扒出,结果却一无所获,基坑边堆满了破碎的唐砖和木头。

文物部门知道消息赶赴现场时,水涵洞已被破坏了三分之二,只残存涵洞基础部分。

从基坑北壁保存的水涵洞横切端面大体可以看出砖砌的涵洞洞壁、残存的券顶和中间的横隔方木。经抢救性发掘,及时保护住了这处重要的唐代水涵洞遗址。



△水涵洞出土的定窑白釉侈口碗(左)和宜兴窑青釉钵(右)

同时,在这处水涵洞遗址的第三至五层里,还出土了一些瓷片,主要为青瓷。有长沙窑、宜兴窑、越窑、寿州窑、定窑和巩县窑,器形有碗、盘、罐等,还有极少的三彩器物碎片和建筑构件等,皆为唐代遗物。

它承载了唐代扬州城生活区的排水防涝功能



△基坑北壁暴露的涵洞券脚、洞壁和隔板痕

在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了一张唐罗城地图。在地图中可以看到,当年的扬州城南北长、东西略窄,水涵洞正巧就位于城墙西南内角下。如今,水涵洞所在地距离已经挖掘保护的南门遗址,直线距离约1.5公里左右。

工作人员介绍,唐代的扬州分为蜀冈上和蜀冈下,其中,蜀冈下是市民们的生活区,水涵洞便在其中。文史专家黄继林表示,目前扬州其他挖掘、发现的水涵洞,不但有较宽敞的空间,里面还有泥沙等材料,一旦需要排水,泥沙也能起到很好地吸水作用。这处水涵洞也应该是这样。除了排水,如果遇到大雨、大水,这样的水涵洞也能很好的起到防涝作用。



△水涵洞全景(北—南)

“水涵洞的水应该是排到了现在的荷花池这里。”黄继林推测,水涵洞是扬州唐罗城的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993年水涵洞重见天日,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后,决定就地填埋。“当时的考古条件并不像现在这样,再加上南方潮湿,如果让涵洞继续暴露,会造成损坏。”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发掘出的多处唐罗城遗址,都是用的这种方法,这也是保护遗址的最好的方法。

如今,这处唐代水涵洞静静地躺在地下,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扬州城的发展。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