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瑜)4月26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行解读。《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活化利用、传承发展、建立健全机制等内容。其中提到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多元活化路径时,明确试点推进传统园林免费开放。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去年江苏试点推动了6个古典园林免费开放,下一步将加强试点经验总结,强化省市联动,探索长效机制,适时推动更多试点,推动传统园林文化的社会化普及。
△发布会现场
【热点关注】
江苏适时推出更多古典园林免费开放试点
《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多元活化路径,要因地制宜试点推进传统园林免费开放,推动园林艺术社会化。
去年,江苏试点推进南京莫愁湖、泰州乔园等首批6个古典园林免费开放,引起社会广泛好评。江苏省住建厅园林绿化处处长于春介绍,下一步将加强试点经验总结,强化省市联动,探索长效机制,适时推动更多试点,进一步推动传统园林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推动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推广方面,于春说,要加强古典园林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播。去年,省住建厅组织编撰出版了《江苏古典园林实录》,进一步推动历史名园名录及数字博物馆建立,传承传统造园技艺,推动江苏园林文化对外的交流。接下来,省住建厅还要推动古典园林与当代生活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古典园林+”,让园林走进百姓生活。她举例说,苏州在沧浪亭推出“浮生六记”,将园林与昆曲艺术结合,营造“浸入式”游园体验;南京在芥子园、小东园等举办音乐会、书画艺术展,增强了古典园林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魅力。
△苏州平江路大儒巷北改造后场景
“先考古,后出让”,近两年全省完成1100多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实施意见》明确,要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的工作机制,各地在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的保护和管控,全面落实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
“多年来,部分地区对文物保护重视不够,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介入滞后,造成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突出矛盾。由于施工中发现文物导致项目停工、工程延期,甚至变更建设规划的事例时有发生。”江苏省文化旅游厅文物保护处副处长陈朋光说,《实施意见》强调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的工作机制,对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近两年来,全省共完成1100多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一批地下文物得到保护,其中经过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地下埋藏文物点300多处,出土文物4万余件(套)。陈朋光说,考古前置制度将“先出让,后考古”变为“先考古,后出让”,不仅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也有效化解了企业用地风险,真正做到“拿地即开工,拿地即拿证”,保障了各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优化了营商环境。
△扬州东关街全景
他说,下一步,在加大工作力度在深入推进考古前置的同时,他们将加大考古成果的研究阐释,推动各地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建成考古遗址公园,让文物资源用起来、亮出来,真正实现考古成果全社会共享。
要将传统村落找出来、保护好
周末或者节假日,城市周边古村落成为很多家庭的乡村游的打卡地。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中,对传统村落保护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江苏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曾洁说,目前,江苏省已公布命名439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和365个传统建筑组群,其中有33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挖掘保护了一大批在地域多样、历史传承和乡土文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曾洁说,首先是将传统村落找出来、保护好。持续开展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的摸底调查,做好保护名录的动态更新,确保完成“到2025年有效保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的目标任务。
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并将传统村落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优先支持对象,打造一批集山水美景、田园风光、乡愁技艺、现代产业、宜居生活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同时,有序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专家观点】
让历史文化遗产走进老百姓生活,而不是停在小圈子
为了进一步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施意见》从保护到利用、到融入城乡建设的有机体系,再到从物化的保护对象上升到文化自信的精神传承,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统筹处理好老城与新城、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存在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风貌、促进转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施意见》的出台,对江苏来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特别重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首席总建筑师、教授韩冬青说,我们需要对历史文化价值有综合认知,有共同的价值认知这是前提。“从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案例中可以看到,实际上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地方保持持续发展的独特资源和根基。”
韩冬青认为,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要科学认识保护和传承的辩证关系。其中,保护是前提,发展是动力,也是支撑。“怎么样才能叫让遗产活起来?我个人认为,从社会的角度,就是要让历史文化遗产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不是停留在小圈子里。”韩冬青说,严格保护和合理科学利用,如何能做到相得益彰,需要我们观念的改变,也需要科学的方法。
在韩冬青看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社会广泛关注,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也包括学术研究、设计行业、建设主体、使用和运维等不同领域。他说,要形成广泛的共识,有共同的参与和协调,才能让历史文化传承事业不再是小众的事业,而是成为人民的事业。
(江苏省住建厅供图)
- 江苏
- 2022-04-26 18:00:25
- 江苏
- 2022-04-26 17:59:55
- 江苏
- 2022-04-26 17:26:43
- 江苏
- 2022-04-26 17: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