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邵潇汀 记者 姜振军)3 月 26 日凌晨 2 点,盐城市盐都区流调溯源一体化作战中心办公区灯火通明,24 个工位座无虚席,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噼啪的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忙碌的身影,专注的面孔,正在为流调信息研判与复核忙碌着。
" 疫情通告里只有一两行字的轨迹背后,是一份份精确到分、校准到秒,少则几页、多则几十页的流调报告,更是流调工作人员与病毒之间一场分秒必争的赛跑。" 今年 50 岁的刑警大队副教导员张辉正在带领溯源队员做视频数据模型。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在张辉面前的笔记本上按照时间轴记录着各种活动轨迹,层叠的便签密密麻麻记录着接下来急需完成的工作。" 视频分析费眼又烧脑,要一帧一帧地看视频,一分钟一分钟地还原轨迹。" 话音未落,手中的电话铃声响起,又接到一组外省市发来的流调协查函。
" 流调溯源追寻的是过程,但背后却要汇总成千上万条零碎的信息,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密接人员的基本信息、行动轨迹、接触历史、聚餐情况等等还原出来,做到既快又准,尤其不能出现信息的断裂和空挡。" 张辉说,自收到涉疫数据起,必须在 1 小时内上报初步轨迹,4 小时内查清基本情况,12 小时内完成流调溯源报告,同步将溯源出接触人员及场所管控到位。
在溯源第一战队队员邵建的电脑旁,放着只剩小半瓶的眼药水。" 每一名密接人员,哪怕他的行动轨迹再简单,至少需要经过几个小时的排查。" 每天邵建要筛查数百小时的图像视频,看到双眼模糊甚至恶心想吐,他就滴两滴眼药水,揉揉太阳穴,缓解下疲劳再继续。
如何精确锁定密切接触者?邵建举例说," 如果一个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曾去过某个餐馆,我们就会在掌握该病例的用餐时间之后,锁定该时段同在餐厅的所有相关人员,随后根据接触的时间、空间和频次去把这些人一个个地全部找到,通过疾控部门专家的现场判性确定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
其实,这种排查并不简单。" 感染者何时进来?何时出门?要精确到几时几分甚至几秒。坐在哪张桌子?谁距离感染者最近?谁没戴口罩?谁曾与感染者在洗手间擦肩或有过交流?" 张辉补充道,如果漏查一人,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为了不出任何纰漏,专班所有人都吃住在一起。" 实际上,吃饭都是抽空,睡觉只能打个盹。" 张辉说,不少民警已经连轴转八九天了。
" 一接到电话就进入倒计时。这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晚一分钟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感染,形成传播链,增加几十甚至上百个密接和次密接。" 张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由于核查指令随时可能下发,流调溯源专班的民警必须不分昼夜,随时跟进。
专班设在一个大型会议室,看不到外面的天色。队员们日夜不停连轴转,倘若不看时钟,甚至分不清是白天还是夜晚,也不知道是星期几。已经接连工作 10 多天没回家的邵建笑言,每次经过走廊都以为是傍晚,因为走廊里暖黄的灯光看起来总像是夕阳西下。
(编辑 张宇)
- 江苏
- 2022-03-27 15:07:31
- 江苏
- 2022-03-27 15:06:56
- 江苏
- 2022-03-27 15:05:21
- 江苏
- 2022-03-27 1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