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范小青:强化平台刷脸功能防止“熊孩子”沉迷游戏


现代快报讯(记者 项凤华 徐苏宁)2022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出台,明确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玩游戏只能在周末,并且只有1小时。但有的熊孩子借用长辈的身份证注册账号甚至租号绕开“防沉迷”,为此,她建议在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和登录、付费充值时,除了身份信息核对外,也需要强化人脸识别,来确认游戏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

△范小青

2021年8月30日,《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出台,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近年来的严格管理,加之行业的努力,以及家长意识的提高,有四成家长显著感知孩子游戏时间变短,85.8%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被防沉迷限制,效果比较显著,有利于未成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但是面对游戏,“熊孩子”们钻漏洞方法也五花八门。比如找爸爸妈妈行不通,就去找爷爷奶奶的账号,甚至租用别人的账号。范小青介绍,有调查显示,未成年不理性消费数据,其中95%都来源于孩子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42.8%未成年人向家长索要过身份证,企图得到身份证、手机支付密码以及人脸信息等。

范小青表示,游戏“防沉迷”是一项系统化治理工程,社会、企业、学校、家长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首先,防沉迷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要担起责任。“有48.6%的家长认为,在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和登录、付费充值时,除了身份信息核对外,也需要强化人脸识别,确定游戏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为此,范小青建议升级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增加身份信息核对,“比如可以增加人脸识别程序,确定游戏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

同时,父母要继续做好“守门人”的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孩子在触网初期,家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孩子使用家长的设备、账号时,监管措施不足,甚至不做监管,导致未成年不理性消费发生。”范小青建议,为巩固游戏防沉迷新规取得的成绩与效果,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需要加强家庭的网络素养学习。父母的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要加强关爱陪护和约束规范,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用网习惯。

此外,还需要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她建议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加强指导,拉动社会多方力量,设计、编写网络素养学习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加强家庭的网络素养学习等。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