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响水这片热土上,农行盐城黄海支行始终坚守“三铁”单位的优良传统,将制度刚性与服务温度完美融合。一直以来,该行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用一系列务实举措,让金融服务真正扎根人民、惠及人民,成为百姓心中可信赖的“金融港湾”。
坚守初心:让每一份期待如期抵达
每月中旬,黄海支行的营业厅内总是一片忙碌——这里正开启为期数日的工资发放“攻坚战”。6000余户客户、约1500万元工资,这组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的生活底气。为确保工资准时到账,该行全体员工主动放弃休息,延长服务时间,加班加点核对信息、处理业务。“多晚都要把工资发完,不能让老百姓等着急。”这是员工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金融服务的温度,更藏在上门服务的路途里。多年来,黄海支行坚持为老年、病弱、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服务:员工们带着设备走进社区、踏进家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激活社保卡,为患病客户办理转账业务。有员工在一次上门服务回程时,收到客户发来的感谢短信,感慨道:“原来金融服务最诗意的注脚,是让每份守望都能如期抵达。”不仅如此,该行员工还自发践行社会责任,有人连续数年向本地慈善机构捐款,用点滴善举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
温情服务:打造百姓身边的“温暖驿站”
走进黄海支行的营业厅,一股暖意扑面而来:饮水机随时供应热水,书报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报刊,休息区的座椅柔软舒适,医药箱里备齐了常用药品和针线包。“这里比家里还贴心!”常来办理业务的张阿姨笑着说,老百姓早已亲切地将这里称为“温暖角”。
在“爱心窗口”前,温情画面更是每天都在上演。面对视力不佳的银发老人,柜员会耐心指导填写单据,逐字念出业务信息;遇到听力不便的客户,员工会拿出纸笔,一笔一画细致沟通。曾有一位老人办理完业务后,颤巍巍地在意见本上写下“这里,胜过家”,简单五个字,成为对该行服务最珍贵的褒奖。
守护“夕阳红”:构建全维度适老服务体系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黄海支行主动将养老金融服务从“业务办理”升级为“人文关怀”,织密适老服务安全网。在营业厅,卫生间的防摔扶手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便民台上摆放着不同度数的老花镜,方便老人取用;手机银行专门推出“关爱版”,字体放大、流程简化,帮助老年人轻松跨越“数字鸿沟”。
“陌生链接不能点,可疑来电要警惕!”每月,该行都会在大厅开展防诈骗宣传活动:工作人员结合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诈骗套路;向老年客户发放宣传折页,手把手协助安装反诈App。截至目前,该行已成功拦截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群众避免经济损失数十万元,牢牢守护了老年人的“钱袋子”。
自2021年起,黄海支行正式推出“六个一”助老服务承诺:保留一个现金服务窗口、完善一套助老便民设施、畅通一条咨询绿色通道、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定制一节适老金融课堂、构建一片尊老公益区域。“老有所依,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晚霞,而是一座城的晨曦。”这一承诺,正成为该行践行金融人民性的生动注解。
扎根乡土:书写金融助农“黄海样本”
作为服务农业区域的金融机构,黄海支行的服务范围覆盖黄海农场及周边乡村。多年来,该行始终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
针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该行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推广“惠农e贷”等线上金融产品,实现“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大幅提升融资效率。客户经理更是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春耕时,走进大棚了解种子、化肥采购资金需求;秋收季,上门对接粮食销售结算业务,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能。
在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该行还积极参与乡村文明建设:资助本地中小学改善教学设施,支持乡村文化活动开展;组织“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理财技巧、识别金融风险,帮助农民提升金融素养。
从工资发放的忙碌夜晚,到上门服务的风雨兼程;从“温暖角”的一杯热茶,到“爱心窗口”的耐心陪伴;从适老服务的细致入微,到乡村振兴的全力助推——农行盐城黄海支行始终以“向善而行”的姿态,坚守金融的人民性,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金融,从来不只是冰冷的规则与数据,而是可以让每一份期待都有回响,让每一程奔赴皆有港湾。未来,该行将继续以专业践行责任,以服务传递温暖,让金融的温度照亮更多百姓的生活。
通讯员 季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