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毛晓华)近日,泰州知名作家刘香河新书《这一凿,生命如花》出版,作者以十三篇散文构建起一座立体的非遗博物馆,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技术、口头传统与表述、礼仪、节庆活动等,让那些即将消逝的民间技艺,在文学的场域里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刘香河,本名刘仁前,江苏兴化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会员,泰州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等。长篇小说《香河》被誉为里下河版的《边城》,2017年6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获得多个国际奖项。
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刘香河以《这一凿,生命如花》完成了一次深情的文化返航。这部散文集如出土的青铜器皿,既沉淀着民间记忆的斑驳绿锈,又闪烁着生命原色的璀璨光芒。
刘香河的笔触具有考古学家的精准与诗人的浪漫。在《在旧时光里沉醉》中,他像修复宋代青瓷的匠人,用文字的釉彩填补时光的裂隙:老银匠锤刻时的呼吸节奏、蓝印花布染缸里浮动的晨光、古法榨油作坊中回响的号子声,这些被现代文明遮蔽的细节,在他笔下重获触手可温的质感。这种书写不是对技艺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脱胎换骨的转化”,将物质遗产升华为精神图腾。
刘香河对“民间”的理解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局限。《舞出生命中的汪洋恣肆》中,傩戏面具下跃动的不仅是驱邪祈福的原始巫性,更暗含着农耕文明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知。那些被称作“非遗传承人”的书写对象,在刘香河的叙事中既保持着泥土的质朴,又焕发出哲人的智慧光芒。老篾匠编织竹器时“经纬分明的处世之道”,实则是民间智慧对现代生存困境的无声应答。
民间艺术,离不开民间艺人。他们本是平凡的民众,却因非凡的手艺而变得不平凡。作者在《这一凿,生命如花》这一章节中描绘了高港的毛庄石雕、世泽木雕和高港根雕。这三种质地的雕塑,虽工艺技巧不同,但都离不开“凿”这一关键工具。一把普通的凿子,在民间艺人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与叮咚敲击的小锤完美配合。石花飞溅、木花飘洒,就在这开凿之中,一件件饱含艺术生命之作如花绽放。
作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刘香河延续了汪曾祺“贴着人物写”的叙事传统,却在观察视角上完成重要突破。他不再满足于做风物志的整理者,而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深度,解剖技艺背后的精神密码。在《从心田流淌而出》里,古法酿酒的过程被解构为“粮食的涅槃”,这既是技艺的诗意转译,更是对匠人精神的终极礼赞。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评价,在刘香河非遗散文的写作中,所谓的理解传统,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因为在作家背后耸立着一个使语言发生意义的全部历史文化背景,当刘香河通过这种历史意识来确认非遗在当下的价值的时候,我们也就理解了他在描写非遗对象时的那种兴奋与愉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