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高峰论坛在淮阴师范学院举行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岩 记者 李子璇)5月8—9日,“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高峰论坛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淮阴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上,淮阴师范学院校长焦富民,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胡智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李幸、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龙分别致辞,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史晖主持开幕式。

焦富民校长向各位嘉宾介绍了淮阴师范学院的悠久历史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情况。焦富民指出,“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高峰论坛的如期召开,搭建了探讨和交流媒介文化前沿的学术平台,诸位专家的精彩演讲亦必将极大地促进淮阴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新文科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

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胡智锋会长代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向论坛的顺利举办和媒介文化专委会的换届表示祝贺,他认为这次论坛的主题很好地概括了数字媒介时代的社会新趋势,阐释了媒介文化发展的跨时代意义;他希望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研究者更应该把握好数字媒介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李幸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数字社会崛起形成的全新媒介形态,正在建构着全新的传播图景,这是媒介文化研究全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命题,值得每个人重视,他呼吁,在新的数字媒介文化环境中,每位学者都应该积极参与,不断开创媒介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随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张国涛研究员宣读了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批复文件。李幸、张国涛为新任理事会管理团队及理事颁发聘书。

在开幕式的最后环节,新当选的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龙教授代表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致辞,他说,当代媒介文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式,媒介文化研究者需要有使命和担当意识。他要求所有新当选的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多交流、多碰撞、多合作,产出更多的媒介文化研究新成果,推动和繁荣我国媒介文化研究的学术事业。

主旨演讲环节,8位专家们聚焦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就数字时代的“编码”与“解码”、手机功能演变与主体的异化、媒介文化的现代性涂层危机、数字文化转向与生活方式的变迁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从数字时代媒介文化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数字社会崛起形成的全新媒介形态等视角出发,深入探究数字技术背景下媒介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本届高峰论坛设三个分论坛。学者们以“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化传播”“数字媒介时代的社会交往”“数字媒介时代的视觉景观”为主题,围绕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背景下媒介文化发展的新景观、新形态、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也在真诚的交流和互动中奉献了各自的真知灼见,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新观点和新思想,极大地拓展了媒介文化研究的空间。

本次论坛中,红色教育与学术研讨交相辉映。以“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为主题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委会第二届理事成立大会特地选择在我党杰出领袖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淮安举行,意义深远。它激励着媒介文化研究者传承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情怀和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积极传播主流文化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积极回应现实问题的学术使命感。在新媒体、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不管是个人、学术共同体还是国家,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本届理事成立大会同期举办的“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体现出学界回应现实问题、直面热点的学术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蓬勃发展的学术后浪让未来可期。这一届理事会不仅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更有80后、90后的学术新秀。在平等、真诚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中,学术后浪已经显示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未来可期,这正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意义所在。

本次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承办,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现代传播》、《探索与争鸣》《文化研究》《媒介文化研究》等提供学术支持。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