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古诗里的凤凰台、杏花村原来在这里!现代快报小记者“走读”南京老门西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文 王玉秋晨 苏蕊/摄)“凤凰台上凤凰游”“牧童遥指杏花村”“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些古诗,小学生们背得滚瓜烂熟。诗中“凤凰台”“长干里”“杏花村”在哪?答案是:老门西。

2月22日,“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南京老门西守望者》,引发大家关注。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在老门西文化守望者们的带领下,现代快报小记者们走进这块宝地,从无字句处读书。

在愚园,打卡古代文人读书的场景

老门西,有李白的凤凰台、杜牧的杏花村,还曾是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被誉为“金陵狮子林”的愚园,就是其中一座名园。愚园又叫胡家花园,是晚清胡恩燮、胡光国父子构筑的,也是文化雅集之地,文人在这里留下的诗文、楹联数以千计。

△走进愚园

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志愿者戴启元和卞琪斌曾在他们主办的“最忆是金陵”微信公众号发表多篇文章,讲述老门西的故事。他们担任这次“走读南京”的文化导师。第一站,他们就带领小记者们走进愚园。考虑到小记者们都是学龄儿童,他们特地选择了几处与读书有关的场所,作为讲解的重点。


△小记者们们换上汉服朗读《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愚园里的“具并文社”,小记者们们换上汉服,跟着老师放声朗读《弟子规》。据介绍,愚园兴盛时,文学社团“具并文社”曾在这里频频活动,一年举办雅集十多次。


△小记者们在愚园的“课耕草堂”

“青山伴读之楼”是愚园难得开放的景点,曾是胡家的藏书楼,也是子弟读书的地方。走进去,可以看到师生的“课桌椅”,教书先生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紧挨着园子大门的“课耕草堂”,还原了一座农舍的场景,里面摆放着箬笠、蓑衣以及农器具,寄托了文人耕读传家的理想。这些古色古香的场景,让小记者们兴奋不已,喊爸爸妈妈给自己拍照。

走街串巷,感受老门西烟火味

从小门走出愚园,就是花露北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笔下的古长干里,其西北就在这里。旁边不远处,还有杜牧诗《清明》里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听了卞琪斌的介绍,小记者们一边走,一边情不自禁地背起了古诗。


△小记者们参观老门西街巷和文保建筑

中午11点左右,小记者们和家长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老门西烟火味最足的“小门口”。四条小巷在这里交汇,每一条巷子里都住着人家。这时,家家户户炊烟升起,远远地就能听到锅碗瓢盆的交响,闻到饭菜香。“100多年前,这里就是‘新街口’,虽然狭窄,但周围都是商铺,非常热闹。”卞琪斌的解说,让小记者们有点惊诧。

穿过“小门口”,沿着逼仄的巷子,这里处处可见从前的“大户人家”。“看,这里就是‘学霸’魏家骅的故居,他可是考上进士的。”卞琪斌带小记者们参观了魏家骅故居、刘芝田故居等文保建筑。这些宅第,曾号称“九十九间半”,如今虽然看起来破败,但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耸的马头墙依稀可辨。卞琪斌指着院墙外的拴马环,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过去的‘车位’,是家境殷实的人家才有的。”小记者们好奇地走近斑驳的砖墙,在巷子里观察、辨认古迹。

一路“走读”,小记者收获满满

参加这次“走读南京——寻访老门西”活动的小记者,其中很多是第一次来老门西,甚至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一路“走读”,无论是精致古雅的愚园,还是略显沧桑老旧的“小门口”街巷,都让他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

“胡家花园里的建筑,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汉江路小学二年级的小记者李明泽告诉记者,他要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座美丽的古典园林。金陵小学一年级小记者曹钰琳则对“课耕草堂”印象很深,茅草屋、箬笠、蓑衣都是她从没见过的,“原来,古人下雨天用的‘雨衣’‘雨伞’是这样的。”

金陵小学一年级小记者徐宁远说,他印象最深的是门西的老街巷,“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今天很开心。这里现在看起来很破旧,但老师说,100多年前,这里很热闹、很繁华,类似现在的新街口,我很震惊。”

直到活动结束,还有小记者意犹未尽,提议让爸爸妈妈带着去城墙边,找找“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雕塑。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