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宁化95岁老战士讲述心中的“红色”:从红军医院到红色担当




现代快报讯 “那时我还小,红军医院宣传员带我写标语,我拎着石灰水,给他们帮忙,跟他们认字。”11月26日,在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的天井旁,95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桢向现代快报记者回忆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当年这里最多时曾收治五六百名伤员,康复后的战士们拿起枪,又奔赴战场。

这里曾有20多所红军设立的医疗机构

坐在陈旧的灰色木墙前,张桢胸前的五枚军功章在正午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才回国。”老人说,他参加革命,跟当年红军第四医院红军宣传员的影响分不开。

△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桢

张桢的家就在陈塘村,这里与江西毗邻。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宁化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战略大后方,为中央政府和红军提供后勤保障支撑,红军第四医院就是那个时期建立的。从1932年春到1934年冬,在宁化设立了红军医院、野战医院、救护所等20多所医疗机构,救治了大量红军、游击队伤病员。

红军第四医院分设了住院部、行政管理部和后勤部。医生、护士和护卫连住在行政管理部;伤病员医治在住院部;后勤部则负责做饭、煎药等。三个部门分别在三座建筑,彼此相隔直线距离不到200米。张桢的家就在后勤部旁边。

跟着红军宣传员写标语、认字

张桢记得,有一天有穿着红色军装的人拎着桶,拿着刷子,在他家门前墙上写字。他很好奇。“他们告诉我,他们是红军宣传员,还教我认这些标语。”身处苏区,张桢当然明白什么是红军。接下来的日子,他经常跟在宣传员身后,帮忙拎着装石灰水的桶,到处写标语。一路写,一路认,一路记。80多年过去,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红军教他的那些标语,“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拥护福建苏维埃政权”……

不仅写革命标语,宣传员们还写下了很多宣传卫生防疫的标语,画了不少漫画。就在张桢身后一墙之隔,是当年的手术室,墙上的标语依稀可见。“拥护福建苏维埃政府,扩大福建苏区……”

住院部是一座两层建筑,砖墙、木楼梯、木地板,目前还保留着23幅标语和漫画。过道、走廊、房间墙上……一幅漫画里,一名红军战士正在拍苍蝇;另外一处,画着一名红军战士在晾晒被子,旁边写着,“时常暴晒被毯,不会生跳蚤,不会生疥疮。”

村里流淌着红色基因

大多标语被玻璃罩着保护起来。其他陈设也都基本保存着当年的样子。

医院的使命终止于1934年10月,医务人员和轻伤及治愈的伤病员跟随部队出发长征,重伤员则转移到闽赣军区后方医院等继续救治。医治无效牺牲的战士就埋葬在医院一个山坳,那里叫牛角湾。当地人说,当年那里留下一百多个坟头。

如今,牛角湾也被划为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的一部分。整个旧址群占地面积4500㎡,是福建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红色遗迹最为丰富的红军后方医院旧址之一。

村民们为村里有着这样一处革命旧址而自豪。当年,他们的祖辈们有的参加红军,有的积极参与救治伤病员,组织了供给组、掩埋组、慰劳队、宣传队、洗衣队、运输队、保护队等,协助医院工作,救治了大量伤病员重返前线。

“风展红旗如画”,讲好红色故事

宁化拥有“中央苏区乌克兰”的荣耀。这是三明红色历史的一个缩影。当年,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苏区县,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仅宁化一地,当年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6万多人。

三明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苏区精神,用红色故事激发红色担当。2020年7月以来,“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不仅“红”动三明,也在福建省乃至全国产生热烈反响。

陈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超群聆听这些故事时,会想起小时候。“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经过牛角湾去上学,都会拿着系了红领巾的木制小手枪,像当年红军战士一样昂首向前走,心里对这些无名烈士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张超群说,近年来,红军医院旧址群观光连接线步道、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康复操演场、红色医疗卫生培训教育基地等红色项目相继完成。村里沿途绘制红色文化墙绘,建设红色文化五角星荷花观赏栈道,还完善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医院操演场及放哨岗亭建设。

如今的陈塘村早不再是原来那个偏僻的小山村,而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村,还入选为三明市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最美乡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这一切都得益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国家领导人对老区苏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完善,努力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旅游名村,讲好红色故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常毅 张瑜/文 赵杰 刘畅/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