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说戏 | 从农村孩子到传奇老生,京剧名家杜镇杰的“破”与“立”


现代快报讯 有这样一段 " 奇谈 ",不仅代代国人耳濡目染,还曾深刻影响过欧洲戏坛。有这样一位 " 奇人 ",他出生山东农村,却误打误撞闯进京剧界,博采众长、独树一帜。

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京剧名家杜镇杰将于 11 月 20 日携保留剧目《赵氏孤儿》登陆南京紫金大戏院。11 月 19 日,现代快报专访了这位传奇老生,关于这些年、这部戏、这座城,他有很多话要说。



△ 京剧名家杜镇杰

【曲中意】

原汁原味的《赵氏孤儿》,穿越一甲子听见泰斗遗音

《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数百年,可以说家喻户晓:赵家遇难,草泽医人程婴为保赵氏血脉,不惜舍弃自己的孩子。十五年忍辱负重,十五年苦心培养,当年的孤儿也已长大成人,一场复仇的序幕,就此拉开。

18 世纪中叶,法国文豪伏尔泰读到了这个故事,有感而发,改编了话剧《中国孤儿》。这部剧于 1755 年 8 月 20 日在巴黎上演,盛况空前,剧中来自遥远东方 " 忠义千秋 " 的精神,影响深远。

杜镇杰介绍,而今我们看到的京剧《赵氏孤儿》,创演于 1959 年。彼时,马、谭、张、裘四大流派聚在一起,苦心琢磨,如何把这段耳熟能详的故事搬上舞台,让它成为一部既符合观众口味,又有完整情节的大型剧目。

所以,我们得以看见京剧史上前不见古人的一幕:京剧大师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神仙过招各显神通,艺术大家马富禄、张洪祥、谭元寿、马长礼、刘雪涛、小王玉蓉同心同德同台献技。此戏一出,立马惊艳全国,一时间万人空巷。

而当时参与演出的马长礼,正是杜镇杰的岳父。当年创排《赵氏孤儿》,他和主演马连良先生朝夕相对,一起说戏、一起排练,倾入的心血,以及对作品的理解非比寻常。

杜镇杰告诉记者,在岳父的指点之下,自己汲取了这部剧很多原汁原味的 " 精华 ",当年那一批京剧大师虽高山仰止,自己还是希望能透过当下演员们的努力,还原经典、传承经典,让观众可以从流传了一个甲子的京腔京韵中,得以窥见泰山北斗的遗音。



△ 杜镇杰(右一)在排练现场

【戏里人】

出生农村、下海经商、回归梨园,杜镇杰的 " 破 " 与 " 立 "

破 · 夜半

林海雪原,惟余莽莽,杨子荣一抖披风,龙骧虎踞顾盼自雄,他将杀奔威虎山。一个夜晚,儿时杜镇杰听到收音机里在演《智取威虎山》,心里激动极了。"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打心底喜欢这个东西。"

" 我是 1961 年生人,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活动,就是看戏、听戏。" 杜镇杰说。

也许就是心中这一腔热爱,他误打误撞,走进了京剧这个行业。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自己的身体不好,呼吸有问题,该如何适应科班高强度的训练?从小到大都是在方言环境中长大,自己说普通话都费劲,怎么学好戏里的 " 由求辙 "" 江阳辙 "?

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孩子,心中有一种 " 韧劲 ":打破自己、豁得出去、吃得了苦。

身体不好,他就每天早上五点爬起来,围着县城跑,一跑就是一两个小时。山东口音改不过来,他就跟在老师后面,逐字逐句地抠,别人越是笑话他就越是要强,最终把吐字发音的毛病硬是扳过来了。

" 可以说是京剧‘拯救了’我!" 杜镇杰说。



△ 杜镇杰(中)在排练中

破 · 秋灯

十平米的房间,进门是沙发床,头顶着冰箱,脚踏冷风机,杜镇杰曾公开回忆自己在香港的居住条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是颇有名气的杜镇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远赴香港经商。他曾表示,那段时间京剧行业正处在一个低谷期,自己也感到很迷茫、很疲惫,再加上又遇到了艺术的瓶颈,几求突破而不得,于是想到了出去走走。

身在香港的那段时间,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京剧,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天不在思念京剧、关注京剧。2000 年,在师兄李宏图邀请下,他出演了《蔡文姬》中的左贤王。因为这个契机,杜镇杰的人生再次发生了改变。

" 出不了扎靠就不能算真正的老生!" 归来后的杜镇杰听了岳父马长礼的话,收心忍性,从压腿、踢腿开始,跟随李甫春老师学扎靠戏。那时,已是不惑之年的杜镇杰,一身靠、两把刀、备好髯口,每天就泡在教室里,不分寒暑,一晃就是 4 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杜镇杰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做到了戏台上的文武兼备,成为了岳父口中 " 真正的老生 "。



△ 排练现场

立 · 承泽

杜镇杰是个 " 念旧 " 的人。开始接触新编戏时,他有些抵触,觉得经典的传统戏里的程式这么宝贵,丢了太可惜,因此他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把传统好戏传承下去。

2012 年,他和京剧名家张慧芳有了个机会,两人在一起成立了工作室,2014 年 " 寻梦 · 承泽 " 项目也就应运而生。项目的第一年,《赵氏孤儿》《四郎探母》这些经典剧目,包括一些不常演的老戏,《取洛阳 · 白蟒台》《六出祁山》《清风亭》,也重登舞台。

杜镇杰也很激动,为了把这件事做好,他坦言刚上手时多少有点 " 用力过猛 "。这一年他们排了 24 台不同的戏,每天都在背戏,背到头晕目眩。到第二年冬天,他还患上湿疹,换上服装道具,浑身火辣辣地疼。

而今是 " 寻梦 · 承泽 " 项目的第七个年头,越来越顺利,不仅培养了好些优秀青年演员,更是培养了一批青年观众,前后恢复、整理的戏多达七十台。

虽然杜镇杰最近的生活都是连轴转,一场戏接着一场戏,一个城市赶奔下一个城市,但是排练场上的他却丝毫看不出疲态。他说,自己跟南京缘分匪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来南京演出,收到戏迷送来的雨花石,爱不释手。

" 所以再怎么忙碌,也要给南京的观众把戏唱好。我是庄稼地里走出来的戏曲演员,不怕累,皮实。" 说着,杜镇杰笑了起来。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李艺蘅 / 文 王曦 / 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