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不得不忆苏州”,苏童讲述苏州的私人记忆


现代快报讯 7月25日,作家王啸峰携散文集《不忆苏州》来到第十届江苏书展活动现场,《钟山》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散文工作委员会主任贾梦玮,著名作家苏童、王尧等人前来助阵,作了以《古城、故人、园林的私人记忆》为主题的分享交流会,与读者分享交流了个人经验的苏州记忆与文学场景。



《不忆苏州》是王啸峰继《苏州烟雨》《吴门梦忆》《异乡故乡》三部关于苏州的散文集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因为热爱而不忍回忆,对于苏州,王啸峰有着深刻的私人体验和情愫,书写的直接性表达则其内心情感的感性显现。王啸峰说,这本书是他在离开苏州十年的时候,想写的一些文字,想把原汁原汁的故乡写出来。当时他想到三个主题——古城、故人和园林,这三个主题应该是苏州人离开故乡之后,脑海中跳出的三个符号。这本散文集的文字,虽然是他文学创作初期的产品,却融入了他对家乡最原始的感情。



对于故乡的热爱,不会随着工作地点的更换而减淡,王啸峰说:“我写苏州,总会关注那些背街小巷里的市民生活。从写作一开始,我就下决心把这些东西打捞出来,不为什么,就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即便离开苏州工作多年,我还是从内心热爱故乡。苏州是我的根基,失去‘苏州书写’,我就会迷失自己。”这也折射了作者个人体验下的写作态度。



苏童同为苏州人,也写过很多关于苏州的作品。苏童说,王啸峰的《不忆苏州》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带他重新回访了他童年、青少年时期在苏州的生活。



“作者好几次写到了店铺,我从小对店特别感兴趣。比如他写到了苏州的酱园,苏州话是‘酱油店’还是’酱园店’,我到现在都不清楚。我们从小生长的时代是个特殊的时代,特别单调,但是在苏州这样的城市,老百姓那种极富生命力的生活在另一个舞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酱园店就是那时候的社交店,家里酱油没了、酱瓜没了,都是孩子去买。现在,我对当年酱园店的格局还历历在目,右侧是卖杂货的,左侧是酱园店。那时候酱油没有瓶装的,我大概四五天会被父母派去买一次东西。苏州的布店也很有意思,空中布满了铁丝,那个铁丝其实是走发票的,夹子夹在铁丝上,哗一下,滑到收银台。我特别喜欢去布店,我对布没兴趣,我妈妈喜欢逛布店,我就喜欢看飞索,热闹啊。我们家附近有很多古井,都是一百年以上的。小时候,我很喜欢去听井的声音。大人都跟我们说,这口井,通运河。每一口井都有传说,往井里扔一条鱼,是找不着的,这个问题小时候一直困惑着我。”苏童说,“王啸峰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所以‘不忆苏州’,其实就是‘忆苏州’,就是‘不得不忆苏州’。” 



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尧,是一直生活在苏州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与苏州生活则是另一番面貌。在他看来,苏州是最为典型的江南符号,苏州作家的“诗和远方”都在眼前,但苏州太难写了,因为太多人写苏州——有苏童的苏州,有陆文夫的苏州,有范小青的苏州,每个苏州都不相同,三个人笔下的苏州,就是三个不同的城市。毕竟不同作家的体验,都是他们自我经历之物,包含了一种不可调换、不可替代且与个体生命整体的关联。王啸峰的苏州有他的特点,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本书非常朴素和极致,写出了他灵魂里的苏州。



《钟山》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散文工作委员会主任贾梦玮从文学评论的角度与读者们探讨了散文写作的话题,并对王啸峰的苏州书写解读了个人看法。贾梦玮说,“五四”以来,新文学小说、散文、戏剧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但唯有散文风平浪静。散文的风平浪静其实对文学表达提出了很多要求。王啸峰的散文吸收了小说的笔法,继承了好多文学传统,对各种文学样式的吸纳达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张然/文 徐洋 苏蕊/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