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这些“国字号”图书馆,为什么都是“近水楼台”?


最近,浙江图书馆之江新馆启用,123年历史的浙图再次搬迁后对外开放。镇馆之宝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故事,再次引起许多网友关注。

200多年前,乾隆皇帝下令抄写七部《四库全书》,分藏于南北七阁。其中,“南三阁”除了杭州文澜阁之外,另两阁都在江苏。

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虽然只是短暂存在,却文脉流长。有关它们的话题,就从来没有断过——

“近水楼台”藏着什么文化密码?

渊、源、溯、津、汇、澜……这是什么“文化密码”?这些“国字号”藏书楼的名字,为什么几乎全都“沾水”?这得从七个“葫芦娃”的母版说起。


图片


南京图书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图片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号称“典籍总汇,文化渊薮”。


这部“巨书”的规模有多大?请看一组数据:
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
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
合计10254种,172860卷。
360多位官员、学者编撰,
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


成书3.6万册、7.7亿字……

由于规模过于庞大,以当时的条件,印刷出版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只好手抄七部,分别藏于全国各地。乾隆皇帝决定,再花费大手笔,为这七套书准备七套房。


图片


什么样的房,能配得上这旷世巨编的“文脉整理工程”呢?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时任杭州织造寅著给乾隆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详细描述了宁波范氏天一阁的位置、建筑形制,随奏折附录建筑图样:

“天一阁在范氏宅东,坐北向南。左右砖甃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门窗。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取其透风……”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建于明嘉靖时期,由嘉靖末年原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修建。乾隆皇帝没去过天一阁,他通过寅著上呈的图纸、烫样,远程“御览”了这座当时已经200岁的藏书楼。


图片


复建的扬州文汇阁

于是,七座“一个模子出来”的藏书楼,在大江南北拔地而起。“阁凡六楹,前临水池。”七阁不仅建筑外观仿天一,还继承了天一阁“以水克火”的理念。建造之初,天一阁前凿了一个池,名叫“天一池”,连通月湖,环植竹木,既美化环境,又蓄水防火。就连名字,也取自《易经》中“天一生水”之说。所以,四库七阁也是“从文从水”,寄望以水克火、保护图书典籍。

“国家图书馆”认准江河交汇地?

《四库全书》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北四阁”: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辽宁沈阳文溯阁、河北承德文津阁。“北四阁”是皇家禁地,一般人不许进。


图片


复建的扬州文汇阁

乾隆皇帝考虑到江南人文荟萃、读书人多,也许还为了标榜文治、笼络人心的需要,于是,他下令又抄了三部,分贮于“南三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南三阁对外开放,不但可以借阅,还允许抄录,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江南城市个个文脉渊薮,为什么是扬州、镇江和杭州?历来众说纷纭。


图片


《志说扬州运河十二景》收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扬州行宫名胜全图

大运河、古刹、行宫,是“南三阁”共有的三元素。

“江浙两省读书人多,藏书扬州、镇江、杭州,方便读书人就近阅读。这三座城市都位于京杭大运河边, 交通便利。文宗阁所在的镇江金山寺和文汇阁所在的扬州天宁寺, 都是东南名刹。”《江苏文库·史料编》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庆柏说。

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镇江地方历史文化学者裴伟分析,文宗阁、文汇阁距离最近,空间上相距50里之内,又统归“两淮盐政”。扬州是古淮海中心,江、淮、运交汇处;镇江是古长江入海口,江河交汇处;杭江是钱塘江入海口,钱塘、富春、浦阳交汇,是京杭运河两端城市之一。“这证明乾隆高度重视大运河的文化、政治、经济功能。这套七阁组合,有本有源,自成格局,但清代学者不敢‘私揣圣谕’,所以学术界长期无相关解说。”


图片


《志说扬州运河十二景》收录文汇阁图


图片


《长江历史图谱》收录文宗阁图

200多年间,坐落于江苏的文汇阁、文宗阁虽然是“近水楼台”,但最终还是毁于战火。鸦片战争中,英国人在镇江文宗阁放了一把火,书、楼损失近半。1853年,太平军先后攻入镇江、扬州,文宗阁、文汇阁全部化为灰烬。


“虽然四库南三阁存在时间并不长,且登楼看书的人也并不多,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并不明显,但其对社会开放的态度,却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江庆柏介绍,晚清一些开明士人,在寻求中国自强自立的道路时,都指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而不少士人即以南三阁为样本,要求建立向社会开放的国家图书馆,以启迪民智。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江苏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文宗阁为什么“特立独名”?

说了这么多,都是“近水楼台”的故事。文脉与水脉,一脉相承。


图片


复建的镇江文宗阁 江庆柏 摄

一个显而易见的bug浮出了水面:为什么唯独“文宗阁”名字不沾水?

清代学者不敢“私揣圣谕”,但这反而更惹得后人好奇和遐想。

难道是怕水淹金山寺?还真有这么一说。有人认为,文宗阁所在的金山寺,地处江河交汇处,被长江包围,四面环水。水已经太多,再加三点水,怕成水灾。还有一种说法是,“宗”字古文本来就含有水的意思。


图片


金山四面环水

一些本地人认为,文宗阁的“宗”字原本有“水”旁,当为“淙”字,之所以省略“水”旁,是乾隆皇帝别出心裁,为了喻示文宗阁所处的地貌独特,金山四面环水的缘故。

浙江瑞安籍近代学者张崟曾说:“案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


图片


复建的镇江文宗阁 江庆柏 摄

镇江图书馆研究员徐苏认为,文宗阁的“宗”字,既非省略水字旁,也不是江河朝宗于海的意思。因为文宗阁的兴建,与贮《四库全书》没有直接的关系。乾隆皇帝起先是将皇祖康熙的大项目《古今图书集成》颁贮于此。“文宗”的真实含义,是尊崇祖宗传书的意思。

乾隆四十四年(1779),藏书阁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宗阁”,并御书“文宗阁”和“江山永秀”的扁额,悬挂阁中。乾隆皇帝在他的《题文宗阁》诗中说明:“皇祖图书集大成,区分五百廿函盛。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秀粹江山称此地,文宗今古贮层薨。略观大意那知要,知要仍惟在力行。”同年,乾隆皇帝决定将《四库全书》藏于金山文宗阁时,又写了《再题文宗阁》诗,诗中说:“集成拔萃石渠者,颁贮思公天下云”,又一次重申他对祖宗传书的尊崇。

裴伟认为,南三阁先有“宗、汇”,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后有“澜”,建于乾隆四十七年,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北四阁”项目相衔接,总体来看,“宗”“匯”二阁,取名建设管理为孪生型组合,出自《尚书》,非“三点水”部首组合。


图片

近年来,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先后完成复建,再现江河交汇地人文渊薮。

旧时楼阁虽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里,但文脉精神在江苏大地上赓续。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自2016年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江苏文库》由书目、文献、精华、史料、方志、研究六编组成,其中收录的不少典籍选用了《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刘畅 牛华新(除标注外)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